<strong id="qygey"><pre id="qygey"></pre></strong>
  • <dd id="qygey"></dd>
  • <acronym id="qygey"></acronym>
    <optgroup id="qygey"><em id="qygey"><pre id="qygey"></pre></em></optgroup>
    <optgroup id="qygey"></optgroup>

    1. 前沿動態
      楊立華丨《思誠與見獨之間》
      發表時間:2022-06-17 08:37:42    作者:    來源:“章黃國學”微信公眾號

      《思誠與見獨之間》序言
      文丨楊立華

      整理自己過去的文章,常會有陌生感。記憶的片斷在字里行間閃回,仿佛面對的仍是一篇篇尚待完成的作品。這種持續的未完成感,使每一項工作的暫時結束都指向新的問題的敞開。

      收入這本文集中的論文,時間跨度整整二十年。文集以《思誠與見獨之間》為題,標示出我過往主要的研究領域,同時也意味著不同的致思的道路。用儒家和道家這樣固化的標簽來把握中國哲學的歷史展開,往往會錯失哲學洞見的內在理致。作為生生之本和價值之源的道體在中國哲學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呈顯,其中誠體(思、孟)和獨體(莊子)的完整揭示是最具奠基性的。相較而言,誠體更具肯定的傾向??隙捶穸ㄅc否定即肯定,并不是無意義的同語反復,而是思想建構的不同方向。王弼的“無”(對獨體的否定性的指稱)之所以會消解為郭象的自生和獨化,根源于無法克服的哲學問題:“刻雕眾形”的獨體沒有內在的差異性,是如何通過否定性的賦予給出具體存有的本質的呢?以在石頭上雕像為例。獨體的否定性作用就像一把鑿子,所有的形象都由這鑿子錘刻出來,但各種形象的質性卻不在鑿子里。具體形象的質性只能是自生和自爾的。郭象解決了王弼的問題,但同時也取消了統一的、普遍的實體。如何將道體的同一與萬有的差異貫通起來,是直到兩宋道學中的理本體的揭示,才找到了深切著明的解決的。

      中國古代哲學的當代闡釋,總是以文本的深入解讀為基礎的。而文本解讀的深度則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系統性思考的能力。不同時代的文本和生活世界的隔斷,部分地遮擋了我們透見思的連續性和普遍性的視線。誠實于自己的時代的、有內在一貫性的思想努力,是觸及歷史性精神展開的哲學內核的基本前提。對我而言,理解最高實體在中國哲學史的不同時代的揭示,是一直以來研究和思考的重心。其中,嘗試對天理概念的哲學內涵做具體地、精當地把握,是持續的困頓,也是經久的動力。

      本書還收入了我僅有的兩篇涉及西方思想的文章,是一段閱讀和思考的經歷留下的痕跡。99年秋,我決心離開道教研究領域。在莫名的興奮和茫然中,我又一次捧起了《存在與時間》。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個秋夜的心境——一扇屢扣不應的門吱呀聲中開了一道窄縫兒?;仡^看去,那可能只是一種錯覺。但它成就了我學術道路上另一段值得回味的曲折。那段“迷途”安放了我當時不肯安分的激情,也沉淀出一系列生澀的作品。

      文集中的論文依寫作時間先后呈現,不以主題歸類、分篇。所選文章都是學術期刊或輯刊上公開發表過的。除個別字詞的勘正,皆保留最初發表時的原貌。我寫字一向慢,遣詞命句素費斟酌。文章寫成后很少修改。今天看來,過往的研究和討論很多地方有欠成熟、有待深化。其中一些在我后來的寫作中找到了更透徹的表述和解答。有些則仍在思索和探求當中。作為學術生涯的一次階段性的總結,我還是讓它們保持原來的笨拙形態。每一次竭盡全力的嘗試背后,都有我最初走進哲學的本心。

      2021年2月26日

      本文節選自《思誠與見獨之間:中國哲學論集》


       

      書籍簡介

      書名:思誠與見獨之間:中國哲學論集

      作者:楊立華 著 

      定價:88元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上架建議
      中國哲學


      讀者對象

      對中國哲學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簡介

      楊立華,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近年來主要著力于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出版專著有:《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中國哲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三聯書店,2018年)、《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譯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發表學術論文五十余篇。
       

      內容介紹

      本書精選了楊立華教授二十二篇學術論文,內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學研究。其內在的線索是:理解最高實體在中國哲學史上不同時代的揭示,特別是嘗試對天理概念的哲學內涵做具體地、精當地把握。

       

      用儒家、道家這樣的固化標簽來把握中國哲學的歷史展開,往往會錯失哲學洞見的內在理致。作為生生之本和價值之源的道體在中國哲學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呈顯,其中誠體(思、孟)和獨體(莊子)的完整揭示是最具奠基性的。以“思誠與見獨之間”為題,標示出作者獨特的致思道路。
       

      編輯推薦

      精編楊立華教授二十二篇學術論文,一覽作者走進哲學的初心

        二十二篇楊立華教授的重磅學術論文,精編結集

        具體而精當地把握天理概念的哲學內涵,理解最高實體在不同時代的揭示

         一覽作者走進哲學的初心

        作者為北京大學人氣至盛的哲學教授,北京市教學名師、北大“十佳教師”,B站的“哲學男神”

        裝幀考究,品質精良,質感十足,值得典藏
       

      本書目錄

      目 錄

       

      論宋學禁欲取向的根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結果——從韓、李異同說起

      一、救贖與覺世

      二、思想組合的有限性及其禁欲的歸趣

      三、結 語

      方法的“幻相”

      一、方法的“緣起性空”

      二、實證研究的前提和邊界

      三、實證研究與游戲心態

      四、純學術與經世致用

      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六、作為資源的傳統

      七、最后的荊棘

      物境之開敞:以無為用,或天地之心

      一、域,作為敞開的物境

      二、天地之心,作為敞開者

      三、以無為用,使萬物得以敞開

      玄學之外的可能:魏晉思想研究中的玄學話語

      施特勞斯的底色

      一、施特勞斯與海德格爾

      二、歷史與虛無主義

      三、學者還是思想家

      四、三種詮釋學路向及其可能的后果

      讀中譯《存在與時間》札記

      一、細節上的質疑

      二、理解性的討論

      論張載哲學中的感與性

      一、物與感

      二、感與通

      三、感與性

      四、圣人用感

      五、余 論

      《人物志》與魏晉思想的政治哲學基礎

      蘇軾人性論辨證

      一、辨孟與斥荀

      二、相忌與相愛

      三、道義與真存

      卦序與時義:程頤對王弼釋《易》體例的超越

      一、卦 才

      二、卦序與時義

      三、結 論

      郭象的政治哲學

      一、明王之功

      二、圣人之德

      三、不治之治

      四、無為之跡與仁義之跡

      五、反冥我極與反冥物極

      六、小 結

      “本無”與“釋無”:郭象本體論中的有無之辨

      一、《崇有論》辨正

      二、釋 無

      三、從本無到釋無

      氣化與死生:朱子視野中的關洛分歧

      一、關洛分歧的歷史梳理

      二、“清虛一大”與道器之辨

      三、生死觀之歧異

      四、氣化與死生

      體用與陰陽:朱子《太極圖說解》的本體論建構

      一、太極之體用

      二、體用與陰陽

      三、仁義之體用陰陽

      四、太極動靜

      價值與秩序:從孟子出發的思考

      一、“義,人路也”

      二、“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三、“權,然后知輕重”

      四、“治地莫善于助”

      五、“天下有達尊三”

      六、“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天理的內涵:朱子天理觀的再思考

      一、格物觀與“理”的涵攝范圍

      二、能然、必然、當然與自然

      三、所當然與所以然

      四、抽象的所當然與具體的所當然

      五、理是具體的所當然

      朱子理氣動靜思想再探討

      一、從程頤對張載的批評說起

      二、理生氣與理必“有”氣

      三、理“有”動靜

      敬、慕之間:儒家論“孝”的心性基礎

      一、《論語》《孟子》論孝之異

      二、大孝與達孝

      三、對敬、慕的哲學闡釋

      《周易本義》中的卦變說

      一、程子的卦變說

      二、朱子的卦變說

      三、卦變與先天卦序圖

      四、卦變與《卦變圖》

      物化與所待:《齊物論》末章的哲學闡釋

      一、夢覺與死生

      二、“夢為魚而沒于淵”

      三、“不知”之知

      四、何謂“必有分矣”

      五、“物化”的哲學含義

      六、化與待

      所以與必然:朱子天理觀的再思考

      一、天運有差

      二、不 齊

      三、所以與所以然

      四、當然與自然

      五、不容已與必然

      六、主 宰

      七、理、神與一

      八、結 語

      隱顯與有無:再論張載哲學中的虛氣問題

      一、張載哲學中的有、無概念

      二、虛、氣循環的文本根據

      三、清虛一大及相關問題

      道體、性命、獨體:當代中國思想展開中的相為與相與

      一、目的與變化

      二、宇宙與生命

      三、命物之化者

       

      延伸閱讀

      《莊子哲學研究》(楊立華著)

      《中國哲學十五講》(楊立華著)


      書影


      展開封

      內頁

      《莊子哲學研究》《思誠與見獨之間》兩冊套裝


      特別鳴謝
      敦和基金會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日本少妇人妻XXXXX18免费
      <strong id="qygey"><pre id="qygey"></pre></strong>
    2. <dd id="qygey"></dd>
    3. <acronym id="qygey"></acronym>
      <optgroup id="qygey"><em id="qygey"><pre id="qygey"></pre></em></optgroup>
      <optgroup id="qygey"></optgroup>